header-photo

棒球,國球?

每次一到重要的棒球賽事開打,國內都會吹起加油熱潮

所以棒球常常被人稱為台灣的國球

台灣的棒球史並不算太長,是日據時代由日本人帶過來的一項休閒活動

但到後來,棒球逐漸在台灣發展了起來

在紅葉少棒在1968年打敗日本後,也帶動起台灣一陣棒球熱潮

在六零到八零年代,三級棒球(少棒、青少棒、青棒)成了台灣人民心靈上的寄託

在這時代裡,三級棒球贏得許多比賽,也給當時退出聯合國的台灣一個揚眉吐氣的機會

1984年,洛杉磯奧運棒球表演賽,台灣取得銅牌的成績

1992年,巴塞隆納奧運,棒球第一次被列入奧運正式項目,台灣取得銀牌的佳績

總教練:李來發。
教練團:高英傑,林華韋,楊賢銘。
投 手: 1 林朝煌, 18 羅振榮, 36 蔡明宏, 7 黃文博, 46 鍾宇政, 25 郭李建夫。
捕 手: 22 白昆弘, 37 張正憲, 20 陳執信。
內野手: 5 王光熙, 17 黃忠義, 10 張耀騰, 16 羅國璋, 8 吳思賢, 2 林琨瀚, 27 古國謙(現已改名古勝吉)。
外野手: 21 江泰權, 13 廖敏雄, 45 張文宗, 6 陳威成。

1990年,在兄弟飯店董事長洪騰勝的奔走下,味全、統一、三商及兄弟等四個企業成立了中華職棒

台灣也繼日本、南韓後,成為亞洲第三個成立職業棒球的國家

1993年,時報、俊國兩個企業投入職棒運動

1997年,和信企業也投入,至此,中華職棒有七支球隊

1996年,聲寶企業有意加入職棒,但因為權利金及某些因素導致談判破局,於是在年代電台董事長邱復生的支持下,成立了台灣大聯盟,並於1997年開始運作

但好景不常,台灣大聯盟成立同年,爆發職棒簽賭打假球,使得觀眾銳減,球團難以繼續運作下去

時報、三商、味全宣布退出,和信、俊國則轉手

2001年,台灣主辦第34屆世界棒球錦標賽,並在主場取得銅牌,使得台灣職棒似乎又起死回生

但台灣人民的劣根性是很難驅除的,2005年,職棒再度爆發簽賭打假球事件

再度給予剛復甦的職棒榮景重大的一擊

再者,2005年王建民成功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,並在洋基站穩先發位置

因為王建民的關係,使得觀眾轉而觀看強度、實力遠高於中職的美國職棒

中職的觀眾也就越來越少.....

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分隔線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其實我覺得中職會造成今天這種局面,除了職棒簽賭,球員不愛惜自己的羽翼以外

球團的態度及國內環境留不住好人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

在國外,球隊對母企業的幫助不外乎增進知名度、球星及球團帶來的周邊商品收益

所以,球員要有好表現才會促使這些幫助擴大

而若要使球員有好表現,除了中職要提供好的設備、環境讓球員打球以外

球團也要給予表現優良的球員獎勵,獎勵的方式不外乎是獎金、加薪

但我覺得國內球團母企業的總裁普遍都想以最少付出換來最大收益

這在商場上我覺得並沒有錯,但在職業運動來看,我覺得這思維要不得

有越大的付出,才會有越多的收穫

舉個例來講,洋基旗下明星球員眾多,帶給了洋基許多的球迷,也帶給洋基豐厚的收益

但他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,他們與這些明星球員簽下了豐厚的合約

反觀台灣,每個球團動不動就要減薪,減薪速度遠遠高於加薪速度

這樣的做法難怪好人才留不住

再者,台灣很喜歡操選手,很不會愛惜選手

這個要怪台灣職棒沒有良好的體制,不像美日韓有良好的二軍體制

當球員受傷時,隨時有球員可以替補,受傷球員就可以好好養傷,以延長選手的運動生涯

除了LaNew及統一以外,其他幾個球團都不想花這個錢去經營二軍,每次都會找很多藉口來推拖

再來,台灣職棒也不能隨意轉隊,好球員永遠沒辦法取得與他身手相符的身價

而且球團開除球員也都不需要講明原因,只要一句不符合戰力就可以將球員趕走

球員永遠是弱勢的,難怪總會有人鋌而走險,以放水打假球的方式來取得額外的收入

 

我很喜歡棒球這項運動,我也希望棒球能在台灣繼續發光發熱

但以現在中職某幾個球團的經營心態及方式,以及大環境不佳,我想遲早會解散

http://twbsball.dils.tku.edu.tw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